首页 | 申请书 | 新闻中心 | 中心简介 | 师资队伍 | 实验教学 | 中心管理 | 设备环境 | 网上资源 | 网上交流
  当前位置: >> 首页 >> 网上资源 >> 网上学习 >> 大学化学实验 >> 第一部分 基本实验部分 >> 正文  
实验五 配位平衡(微型实验)
(2017/07/18 14:45:12)

一、实验目的

(1)了解配合物生成以及配离子与简单离子的区别。

(2)了解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相互转化规律。

二、实验原理

(1)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,配合物的合成和研究是无机化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。配合物是用途广泛的一类重要化合物,配合物是含有配离子的盐:,面配离子是以中心离子和若干配体(阴离子或中性分子)以配位键相结合形成的复杂离子,配离子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。

本实验中制备两个配合物:

[Cu(NH3)4SO4·H2O]

K3[Fe(SCN)6]

方括号内表示配离子,它是中心离子和配位体组成的整体,即配位体直接与中心离子键合,称为配合物的内界,而方括号以外的部分称为配合物的外界。

配合物与复盐不同。在水溶液中,配合物离解出来的配离子很稳定,只有很少部分电离成简单离子或粒子(中心离子或配位体),而复盐则几乎全部电离为简单离子。例如:

复盐 (NH4)2Fe(SO4)2→2NH4+Fe2+2SO4

配合物 [Cu(NH3)4]SO4→[Cu(NH3)4]2++SO4

[Cu(NH3)42+Cu2++4NH3

一般情况下,副族元素易形成配位化合物。例如:Zn2+Cu2+Ag+、等离子均易与氨水形成相应的配离子[Zn(NH3)4]2+ [Cu(NH3)4]2+[Ag(NH3)2]+等。配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着离解平衡,例如:

[Ag(NH3)2] +(aq) →Ag+ (aq)+2NH3(aq)

其离解常数为:

K不稳=[Ag+]·[NH3]2/[Ag(NH3)2+]

K不稳称为不稳定常数,可表示该配离子在水溶液中的不稳定程度。K稳称为稳定常数,是K不稳的倒数,它可表示该配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稳定程度。

应当指出,Fe3+Cr3+与氨水溶液反应生成的产物不是配离子,而是相应的氢氧化物沉淀Fe(0H)3Cr(OH)3。氨水与不同金属离子生成不同产物的情况,可作为分离金属离子的一种依据。

配离子的离解平衡也是一种离子平衡,它能向着生成更难离解或更难溶解物质的方向移动。例如,配离子[Ag(NH3)2]+因加入不同的沉淀剂或配合剂(或控制不同浓度)而经历一系列的沉淀和溶解的相互转化,又如:[Fe(SCN)n]3-nFeCl更难离解,所以[FeCl]-水溶液中可向生成[Fe(SCN)n] 3-n方向移动。其反应方程式:

[FeCl]-+nSCN→[Fe(SCN)n]3-n+4C1-

生成配合物后,其性质往往与原物质大不相同,如AgCl难溶于水,而[Ag(NH3)2]C1却易溶于水。

配离子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,它和酸碱平衡、沉淀平衡、氧化还原平衡一样,只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。根据平衡移动的原理,如果改变溶液中某个离子的浓度,都会使原来的平衡发生移动。配位平衡与溶液的pH值、沉淀反应、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稀释作用等都有密切联系。

(2)环状结构的配合物叫螯合物,也称内配位化合物。许多金属的螯合物具有特征颜色,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。分析化学中常以此类螯合物形成作为检验某金属离子的特征反应。例如:丁二酮肟与Ni2+离子在碱性环境里生成鲜桃红色难溶于水的螯合物——二丁二酮肟合镍。

反应式如下:

三、实验仪器和试剂

仪器:9孔穴板试管、滴管、洗瓶、玻璃棒、离心试管、电动离心机(公用)

试剂:KSCN(0.1mol·dm-3)CuSO4(0.1mol·dm-3)NH3×H2O(2mol·dm-3,6mol·dm-3)C2H5OH(95)K3[Fe(CN)6](0.1mol·dm-3)FeCl3(0.1mol·dm-3)NH4Fe(SO4)2(0.1mol·dm-3)NH4SCN(0.1mol·dm-3)NH4F(4mol·dm-3)Na2CO3(0.5mol·dm-3)HCl(6mol·dm-3)NaCl(0.1mol·dm-3)KBr(0.1mol·dm-3)KI(0.1mol·dm-3)Na2S(0.1mol·dm-3) AgNO3(0.1mol·dm-3)NaOH(2mol·dm-3)Na2SO3(0.5mol·dm-3)、饱和(NH4)2C2O4溶液、饱和Na2S2O3溶液、H2SO4(1:1)CCl4、浓HClCoCl2(0.1mol·dm-3)K4P2O7(0.1mol·dm-3)NiSO4(0.1mol·dm-3)、磺基水杨酸(0.03mol·dm-3)、丁二酮肟(1)EDTA(0.1mol·dm-3)

四、实验步骤

1.配合物的生成

(1)[Cu(NH3)4]2+正配离子的生成。

9孔井穴板中,加入230.1mol·dm-3 CuSO4溶液,然后加入16mol·dm-3 NH3·H2O生成浅蓝色沉淀,继续加入6mol·dm-3 NH3·H2O直至生成的沉淀消失;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,写出反应式。最后加入2cm3 95%酒精溶液,静置,观察深蓝色晶体析出。

(2)[Fe(SCN)6]3-负配离子的生成。

在井穴板中,加入20.1mol·dm-3 FeCl3溶液;然后逐滴加人0.1mol·dm-3 KSCN溶液,注意观察沉淀的颜色并与溶液比较。

2.配合物与复盐、简单盐的区别

9孔井穴板中,分别加入100.1mol·dm-3K3[Fe(NO3)3]FeCl3(NH4)2Fe(SO4)2,然后各加入10.1mol·dm-3NH4SCN,观察并解释现象。

3.Fe(Ш)溶液体系中配位平衡的移动

(1)配离子之间的转化

往一支试管加入50.5mol·dm-3 Fe(NO3)3溶液,然后加入36mol×dm-3 HCl,振荡,观察溶液颜色变化,写出反应式。用同样的方法,依次加入0.1mol·dm-3 NH4SCN,加入4mol·dm-3 NH4F溶液,加入饱和(NH4)2C2O4溶液至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。说明配离子之间转化的条件,写出各反应式。

(2)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。

取两支试管,分别加入50.1mol·dm-3FeCl3K3[Fe(CN)6],再往试管中各自加入50.1mol·dm-3 KI0.5cm3 CCl4,振荡后观察CCl4层的颜色;比较两试管,解释现象,写出有关反应式。

(3)配位平衡与氧化还原反应。

取一支试管,加入2cm3 0.1mol·dm-3 FeCl3,然后滴加4mol·dm-3 NH4F至刚呈无色,将此溶液分成两份,在一份中滴加2mol·dm-3 NaOH,在另一份中滴加H2SO4(1:1),观察现象,写出反应式并加以解释。

4.Ag+溶液体系的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

1支试管中,加入50.1mol·dm-3 AgNO3,然后依次进行下列实验,写出每一步骤的反应式。

(1)滴加0.1mol·dm-3 Na2CO3至刚生成沉淀。

(2)滴加2 mol·dm-3氨水至沉淀刚溶解。

(3)加入10.1 mol·dm-3 NaCl生成沉淀。

(4)滴加6 mol·dm-3氨水至沉淀刚溶解。

(5)加入10.1 mol·dm-3 KBr生成沉淀。

(6)滴加0.5 mol·dm-3 Na2S2O3,边滴边摇荡至沉淀刚溶解

(7)加入10.1 mol·dm-3 KI生成沉淀。

(8)滴加饱和Na2S2O3,边滴边摇荡至沉淀刚溶解。

(9)滴加0.1 mol·dm-3 Na2S至生成沉淀。

注意每步只需加入量到刚生成沉淀或刚溶解即可。若溶液量太大,可弃去部分继续试验。

综上实验,说明配合平衡与沉淀平衡相互关系,比较Ksp(AgCl)Ksp (AgBr)Ksp (AgI)Ksp(Ag2S)的大小和K(Ag(NH3))K(Ag(S2O3))的大小。

5.配位平衡与稀释作用

在一试管中加入50.1 mol·dm-3 CoCl2,振荡下滴加浓盐酸至变蓝。振荡下加水稀释至变红。再滴加浓盐酸,溶液变蓝,再用水稀释,溶液变红。

反应式:

[Co(H2O)6]2++4Cl--=[ Co(H2O)2Cl4]2-+ 4H2O

6.螯合物的生成

(1)焦磷酸铜(Ⅱ)螯合离子的生成。

往一试管中加入50.1 mol·dm-3 CuSO4,再加入0.1 mol·dm-3 K4P2O7至浅蓝色沉淀生成,继续滴加至沉淀溶解为深蓝色溶液。反应式为:

2Cu2++P2O→Cu2P2O7

Cu2P2O7+3P2O→2[Cu(P2O7)4]6-

(2)丁二酮肟镍的生成

往一试管中加入10.1 mol·dm-3 NiSO42mol·dm-3 NH3·H2O,再加入10.03 mol·dm-3磺基水杨酸,振荡,最后加入0.1 mol·dm-3 EDTA至溶液变色,观察并解释现象。反应式:

Fe3++H2Sal(磺基水杨酸)→FeSal+(红褐色)+2H+

Fe3++H2Y2-(EDTA) →FeY-(黄色)+2H+

五、思考题

1.配离子是如何形成的?它与简单离子有何区别?如何证明?

2.配合物与复盐有何区别?如何证明?

3.什么叫螯合物?有些什么特性?配合剂和螯合剂有何区别和联系?

4.为什么FeCl3能与KI反应生成I2,而K3[Fe(CN)6]则不能?

六、参考文献

[1]陆根土编,《无机化学教程》(三、实验),南海出版公司,1995年。

[2]北京大学化学系普化教研室编,《普通化学实验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1年。

[3]邹振荡、郭良琮主编,《普通化学实验教程》,重庆大学出版社;1993年。

[4]高剑南主编,《现代化学基础》,华中师大出版,1998年。

 

联系电话:(027)67884530 服务及咨询:(027)67884530 传真:(027)67884530 电子信箱:chemexp@cug.edu.cn
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Copyright © 2005-20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