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实验目的
1.了解磷酸-氧化铜粘结剂和环氧树脂粘结剂的粘结原理。
2.学习磷酸-氧化铜粘结剂和环氧树脂粘结剂的配制及使用方法。
二、提要
磷酸-氧化铜粘结剂是一种无机粘结剂。这种粘结剂的突出特点是耐热性比有机合成树脂胶粘剂好;性能稳定。但粘结强度差。它是由氧化铜粉和含氢氧化铝的磷酸配制而成。
氧化铜粉必须有一定的纯度,杂质含量要少。因此宜用化学纯或分析纯的氧化铜粉,但试剂氧化铜粉活性表面大,反应能力强,若直接用于磷酸调配会很快固化,不便使用,且造成很多氧化铜未参加反应,粘结强度也会大大降低。因此,配制粘结剂的氧化铜粉要进行高温灼烧处理。
所用的磷酸也须经加热浓缩,并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铝。加氢氧化铝,一方面可以延长使用时间,另一方面也可提高粘结力。
3CuO+2H3PO4
Cu3(PO4)2·3H2O
一般认为,固化过程是部分氧化铜与磷酸作用生成磷酸铜的微晶体,然后通过氢键及离子键把铜离子与水结合在一起,形成穿插连续的物相。加上未作用的氧化铜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牢固的结合,从而增加了粘结强度。
固调胶是放热反应,采用铜板是为了散热;使调好的胶有足够的使用期。磷酸-氧化铜粘结剂可粘结陶瓷、玻璃、钢铁等。
环氧树脂属有机合成树脂胶粘剂。它的分子结构式如下:

式中n=0~19,其平均分子量一般在300~7000之间。作粘结剂用的是低分子量树脂呈琥珀色或浅黄色,是一种热塑性树脂。应用时必须加适量固化剂,才能形成一种不溶不熔的热固性物质。常用的固化剂为胺类化合物,如乙二胺、二乙烯三胺、间苯二胺等。本实验用乙二胺作固化剂。由于乙二胺与环氧树脂两端的环氧基反应交联成体型结构而固化。其反应可表示如下:


在这种环氧树脂网状结构中存在着羟基(-CH-、醚键(-O-)和环氧基(-CH-CH-),

OH
O
它们与被粘接物质中的极性部相吸引,而具有粘结力,能粘结金属、木材、玻璃、陶瓷等各种材料、故得名万能胶。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量应有一定的配比,固化剂过少环氧树脂久置不能固化,过多使环氧树脂固化过快而成不具粘性的固体,没有粘结力。
三、实验内容
(一)磷酸-氧化铜粘结剂
1.粘接钢试片的表面处理
先用砂纸擦钢试片表面的铁锈,再经除油,水洗干净,用棉球(或小滤纸片)擦干。
2.磷酸溶液的制备
量取3cm3 85%H3PO4小于烧杯中,加入0.3g氢氧化铝,加热搅拌至氢氧化铝溶解即可。
3.粘结剂的调配
氧化铜与磷酸溶液的比例一般为:
氧化铜(g):磷酸液(cm3)=45:1
在台天平上称取0.5g处理过的氧化铜粉置于小烧杯中(量好是铜板),用滴管加入磷酸溶液,用玻棒搅和至能拉成l cm以上的丝条即可使用。
4.试片的粘结
用上述调配好的粘结剂涂敷在巳清洗干净的两块试片上(只需涂三分之一的表面),然后将涂有粘结剂的两块试片贴紧(不需加压),放置固定的位置,让其自然固化。这个过程需要几天或更长的时间。也可于100℃以下烘箱快速固化。
(二)环氧树脂粘结剂
1.粘结剂的配制
所需原料及其用量比(重量)
环氧树脂
100g
乙二胺 7g
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20g
混合溶剂 约50g
铝粉 3g
配制过程:取环氧树脂1g放入干燥而洁净的塑料小盖中,再依次称取邻苯二甲酸二丁酯0.2g(用滴管滴加)、甲苯与丙酮混合溶剂0.5g(滴加)、铝粉少许(约0.03g)加入树脂中并在水浴上加热同时用玻棒搅拌均匀,最后加入乙二胺0.07g(滴加),充分搅拌均匀,即可使用。
2.胶合面的处理及粘合过程
工件的胶合面一定要求平整密合、无油脂、灰尘、铁锈等脏物。因此胶合面预先用砂纸磨平,用小滤纸浸少许丙酮擦净除掉油脂。
用玻棒沾取已配制好的树脂胶液均匀涂覆于胶合面上(不宜太厚),待树脂胶液中的稀释剂(即混合溶剂)大部分挥发后,即可进行胶合。胶合后静置15分钟,再送人烘箱中进行固化,温度控制在100左右。也可让其在室温下自然固化。
四、思考题
1.制备磷酸溶液为什么要加氢氧化铝?
2.氧化铜粉为什么要进行高温灼烧处理?若用未处理过的氧化铜粉调配粘结剂会发生什么现象?为什么?
3.分别用铜板和玻璃片调和粘结剂效果有何不同?那种为好?为什么?
4.乙二胺在环氧树脂粘结剂中起何作用?其量的多少对粘结发生何种影响?
五、仪器与药品
(1)仪器
台天平、烧杯(10cm3二个)、试片、砂纸、滴管、酒精灯、石棉网、三角架、量筒(5cm3)、小塑料盖、玻棒、小滤纸片
(2)药品
氧化铜粉(CP)须经890~910℃灼烧1小时,冷却后,研磨200目过筛。
磷酸(CP、85%)、氢氧化铝(CP)
环氧树脂、乙二胺、甲苯、丙酮、邻苯二甲酸二丁酯、铝粉。
六、参考文献
钱巧玲等编,《普通化学实验》华中理工大学化学系普化教研室印
|